昨日发布的短视频《做销售一定要写日报周报》引发激烈争论,评论区数千条留言从质疑到嘲讽,最终促使我深入反思:为何看似基础的销售管理动作,竟成为撕裂共识的导火索?
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正从人口红利转向结构优化,但多数企业仍未意识到——真正的危机并非市场萎缩,而是专业人才的断层。
过去二十年,海尔、华为、小米等企业通过出海战略积累了大量国际化人才,而如今许多中小微企业跟风“出海”时,却面临致命问题:既无成熟经验,更缺专业团队。当市场红利消退,企业若仅靠“销冠神话”支撑增长,无异于饮鸩止渴。
评论区的高频争议聚焦于两点:销售是否该打卡?日报周报是否必要?
广州网友**:我单位两个销冠别说日报周报了,一个星期能来公司报个到都是给领导面子;
四川网友**:有时间写日报和周报的销售,都是没时间考虑业绩和闲的蛋疼的
河南网友**:(评论)最好就是瞎写,要不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(表情)
河北网友**:关注很久了,就冲今天说的这个取消关注了(表情)
四川网友**:那天出事了,日报周报就是证据,取关了
广东网友**:这么说的应该是没干过销售,倒像写书卖书的
山东网友**:日报:今日无进展。周报:本周无进展。月报……
北京网友**:你觉得销售把你说的这些都做了,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跑客户吗?真是纸上谈兵
超过60%的销售和管理者认为“结果至上,管理反人性”,而这恰恰暴露了中小微企业的致命伤:将短期业绩凌驾于长期人才培养,用销冠特权瓦解管理根基。
销冠凭借个人能力创造高绩效,本应成为团队标杆,但在中小微企业中,却演变为“特权阶层”——不打卡、不写日报、无视制度。当企业为留住销冠一再妥协,最终牺牲的是管理标准、团队公平,乃至企业文化。
我深耕销售人才培养15年,服务超300家企业后发现:能称得上“专业”的销售不足10%。问题的根源并非个体能力,而是企业未能建立“人才生产机制”。
销售管理的本质,是让80%的普通人创造80%以上的业绩,而非依赖少数明星员工。
日报周报不是形式主义,而是沉淀客户洞察、复盘策略的工具;
打卡考勤并非监控手段,而是培养职业习惯、强化团队协同的基础;
制度约束与灵活激励并存,才能让销冠文化与组织目标共存。
1.拒绝销冠特权:业绩不能成为破坏制度的借口,规则面前人人平等;
2.强化过程管理:从日报中提炼业务规律,用数据驱动决策;
3.投资人才培养: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,将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。
销冠文化是一把双刃剑,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代价,可能是整个团队的失控。当潮水退去,唯有扎实的管理体系和人才梯队,才能让企业穿越周期,真正走向“全球化”。
与其等待下一个销冠,不如打造一个能批量生产销冠的系统。